
一、现代文阅读万通配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当今时代,伴随着以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文化产业推陈出新——声光电技术革新给舞台演艺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视频处理以及网络化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播影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出版及大众阅读模式,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手段。
新兴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网络文学原创、微电影等新的文化创作方式,揭开了自古以来小众化、专业化文化创作的神秘面纱,实现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大众化、开放式创作,活跃了文化创作市场;网络社交娱乐平台为大众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互动与穿越;内容聚合的应用商店平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个体、工作室等小群体文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文化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并创新了文化服务与工业制造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展开剩余97%随着高科技浪潮引发的网络信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一批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运营主体。传统文化经营单位由于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完成适应网络新经济的文化转型发展任务。而科技型企业面对全球互联网服务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尝试网络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但这种“科技引领”的新模式遇到了内容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
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从中学开始就实行分科学习,这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道路,由此而形成了理工科出身的聚焦思维模式和人文社会学科出身的个性化、发散思维模式,这从人的行为观念上影响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政府组织职能上,由于我国文化和科技是平行管理方式,缺乏互动机制,也影响了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最后,从社会活动的角度分析,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主要以文化事业为主线,传统文化领域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在评价体系上更注重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活动;而文化产业发展则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应遵循产业链群体性、集约化经济活动规律。
因此,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济模式下,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趋势。
(摘编自张树武《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材料二:
在探讨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诸多挑战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的灵魂,在AI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作为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存在是衡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尺度”,因此,我们要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视为“智能关联主义”。人文精神应引导AI技术发展,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坚持人类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完善的人文价值评估体系,对AI技术的文化应用进行伦理把控。
尽管AI技术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类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真正的文化创新源于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AI难以完全模仿的。“在人文领域,机器的工作永远是辅助性的。人与机的融合,永远存在着谁在主导的问题。”人类能够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创造,而AI目前还局限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重组。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核心在于情感的传递和心灵的共鸣,这需要人类的深度参与。只有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和创造出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文化作品。同样重要的是,人类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诠释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这需要人类独特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基于人类的伦理道德标准,需要人类基于文化素养和道德伦理来完成。AI可以提供数据支持,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人类的智慧。“解决好人类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关键在于理解和坚守人文学科的内在定位,即引导、奠定人类价值和传承知识以解释和发展人类社会。”在文化创新和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无法被AI技术取代的。
在人工智能助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据隐私保护、文化认同与技术依赖的平衡是两个需要特别关注的伦理与安全问题。大量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隐私保护的问题。在进行用户画像和个性化推荐时,如何界定数据收集的范围,避免过度侵犯用户隐私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如何确保收集的文化传播相关数据不掺假、不泄露、不被滥用,特别是涉及跨国传播时的数据安全问题也需要重点考虑。此外,如何向用户清晰说明数据的使用目的和方式,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AI在文化传播中的数据使用,平衡技术创新、大数据和隐私保护、版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曾艳钰《科技人文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
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经营单位由于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不能完成适应网络新经济的文化转型发展任务。
B.科技型企业面对全球互联网服务经济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尝试网络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发展势头迅猛。
C.我国中学分科学习的教育体制,虽有弊端,但有助于培养兼具理工与人文思维的人才,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D.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未来方向,单纯“内容为王”或“科技引领”都不行,须二者高度融合才能促进文化繁荣。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的灵魂,在AI技术应用中,需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确保人文精神主导地位的体现。
B.AI在人文领域仅起辅助作用,人与机融合中主导权归人类,因人类能基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造,而AI目前局限于对已有数据的分析重组。
C.文化核心在于情感传递与心灵共鸣,AI虽能分析数据,但无法真正理解和创造出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作品,AI不能独立完成这些任务。
D.在文化传播中,AI可替代人类完成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只需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决策也无需人类智慧参与,人类主体性无关紧要。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新路径B.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C.AI时代的人文精神主导地位D.数据隐私保护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遇到了哪些障碍?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依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下面的材料。
艾达是世界最先进的类人机器人之一。2024年底,它绘制的英国数学家图灵肖像以超过100万美元的高价拍出,成为第一幅在拍卖会上售出的人形机器人艺术作品。艾达说,它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先决定想要探索的概念,然后思考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使用各种算法来作画。艾达接受访问时说:“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包括艺术世界,以及人类的创造性表达形式。但我不认为,人工智能或我的艺术作品会取代人类艺术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日军开炮了。
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
石云彪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圈白色的绸子,然后俯下身去在它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雪无痕将信将疑地抬起头来,深情地看着它的主人,迟迟不肯挪动脚步。石云彪再次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掰开它的嘴巴,往里面放了一块肉干,然后喝道:“快走开!”
雪无痕依然不动,并且将肉干吐了出来,一如既往眼巴巴地注视着石云彪,并求援似的向周围的人摇了摇尾巴。这个高智商的畜生,这个大难不死的情种,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它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人类的各种表情,它凭着它历经沧桑的丰富的经验,从眼下悲壮的氛围之中敏感地意识到将要发生的悲剧。以往,它曾经是个目击者,也曾经是个战斗者。今天,看来它是打定主意要同它的主人一起血战到底了。
石云彪恼了,咬了咬牙,霍地站起来,照着雪无痕的屁股狠踢了一脚——脚还悬在空中,又停住了,然后耐着性子再弯下腰去对它耳语,跟它笑谈。
可是雪无痕没有上当。它知道,这一次赋予它的任务是虚构的,是想把它支使开,是想让它脱离这片残酷的战场。它不。它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任凭石云彪又推又搡又拿枪比画,它顽强地屈下前爪,而用后爪死死地抠牢地面,善解人意的脑袋温情地磨蹭着石云彪的腿杆。
石云彪不再推它,并且抱住了它的脖颈子。但是,这样的温存只持续了几秒钟,石云彪猛然松手,拎起手枪,对准了雪无痕的脑袋。
没有胆怯,没有惊恐。雪无痕的表情平静坦然,并且立直了前腿,两眼秋波幽幽如同两泓深邃的古井。它似乎在说:开枪吧,咱们的最后时刻来到了。死在你的手里,我是心甘情愿的。
石云彪的手在这一瞬间颤抖了。枪管,无力地垂下了。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叽里呱啦的喊叫如同弥漫树林的鸦聒。石云彪终于对雪无痕点了点头,像是在说:那好,我知道你是不会当逃兵的。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同敌人拼吧。
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
余副官惊叫一声,纵身扑向石云彪。石云彪岔开两腿,像两只钢牙,咬定了脚下的岩石。他挥手将余副官推开,然后淡淡一笑,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物件。
余副官抹了一把脸,于惶惑之中看清楚了,托在团座手上的,是一只玉石造的假眼球。石云彪自己摸索着把假眼球塞进那只空虚的眼眶里,然后摸了摸风纪扣,戴正军帽,掸掸军装上的泥土,收起两腿并且挺直了腰杆,那只独眼骤然放光,朗朗地喊了一嗓子——
“812高地——全体人员——集合!”
陈墨涵的心跳猝然加快。
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仗打到这步田地,敌人动真的了。
从炮声的强弱程度上,陈墨涵判断马陂方向的敌军已经越过二四六团的防线,812高地危在旦夕。他同二营营长简单商量了撤退计划之后,便亲率一个连箭一般地插向812高地,前去接应石云彪。
只翻过一道山梁,陈墨涵就看见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团部的三十余人已同日军混战在一起。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校官呢军服的独眼上校,看见了那柄在花团锦簇的银光中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
一片血色如沸腾的海洋从陈墨涵眼前弥漫开来,咸涩的潮水充溢了他的胸腔,这时候他的眼前便沉落了一个完整世界的喧嚣。一切都遥远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遁去了踪影。他仅仅看见十万里云天下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巅,看见从群山之上冉冉升起的那个凛然的身姿。
石云彪扔掉了卷刃的大刀,从血泊中拎过一挺机关枪横于坡上。几株血花溅开了石云彪的呢制军服,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机关枪吐出的火舌恰似悸动的长剑,向远处席卷如舔,在这异常热情的舔食中,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蓦然,陈墨涵的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光影,这光影像个精灵,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一次又一次勇猛地扑向穿着屎黄色军服的日军。已经无法分辨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它的那身高贵的皮毛已经被血浸透了——它是雪无痕。陈墨涵此时已经顾不上指挥队伍了,他的神经被不远处的喊杀声连根抠起,烫热的血液在骨骼里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两颗子弹分别命中了他的左臂和右腿,他趔趄了一下,但已经顾不上包扎了,他向跟随其后的连长吼了一嗓子,然后喀嚓一声从背上倒拔出大刀,迎着呼呼掠过耳边的辛辣的热风,拖着伤腿,呐喊着扑向812高地。
倏然,陈墨涵像被一枚钉子钉住了。
他看见一道血光如同一弯新鲜的虹桥喷向天空,潮水在瞬间升腾蒸发,石云彪的右臂随着这片血红的潮水飞向坡上残败狼藉的树林。
陈墨涵梦一般地看着石云彪,看见那副身躯犹如一座沉重晃动的山,那只独眼粲然炸裂,迸射的碎末流金溢彩地飞向深秋的蓝天。
石云彪弯下腰去,又拣起了一把三尺长的大刀,然后仰起血肉模糊的头颅,独眼平视前方。一阵枪声扑过来,泼水一般浇湿了石云彪胸前的军服,他的身体微微向后晃了一下,最后一次站直了,挥动仅剩的左臂,大喝一声,睚眦俱裂,手中的大刀划了一道流畅的弧线飞出三丈开外,正僵硬在那里的一名东洋军官顿时身首异处。
石云彪这才倒下。石云彪是在自己的大笑中倒下的。四十年后,每当进入那种状态之后,陈墨涵依然能清晰地听见那雷霆般的笑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
B.结尾处写四十年后,陈墨涵还记得石云彪临死前的笑声,可见,石云彪大无畏的精神对陈墨涵影响之深。
C.文中“弥漫树林的鸦聒”“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屎黄色军服”,表明作者对日军的厌弃与鄙夷。
D.石云彪想赶走雪无痕,可见他预知即将到来的厮杀极其残酷,自己可能会因此殉国,希望雪无痕离开战场,独自逃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与日军殊死搏斗,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如石云彪“弯”“拣”“挥动”等,将石云彪勇敢无畏、誓死抗争的形象展示了出来。
C.小说写石云彪拿出“玉石造的假眼球”塞进眼眶,为后文多次对他“独眼”的描写和交代做了铺垫。
D.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画线句将石云彪比喻成“山巅”,突出了石云彪形象的高大,令人难忘。
8.小说中叙写雪无痕的内容万通配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与《荷花淀》对“战争”的书写有何不同?请以“战场·战争·战士”作为评判的关键词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选自王充《论衡·逢遇篇》,有删改)
材料二:
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于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久不胜,则幸反为祸。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后任任然后动。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君子不处A幸B不为C苟D必审诸E己然F后任G任然H后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操同而主异”与“而闻者彰”(《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而”意思相同。
B.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C.见,显现,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中的“见”意思不同。
D.如,到……去,与《屈原列传》“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中的“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贤才的仕途机遇取决于君主是否贤明,如伊尹与箕子才能相当却遭遇迥异;而伍员与帛喜同侍夫差却结局不同,这是因为伍、帛二人的品行不同。
B.材料一指出,即使贤臣与君主志向相合,也可能因时代差异而境遇不同,如许由、伯夷因生不逢时而隐退,舜、太公因逢明主而得以施展才能。
C.材料一强调,尧、舜、武王、太公皆因自身“浊”“粗”,才与所处时代相合而得“遇”,即他们的“道”“志”精粗程度与时代、君主相合。
D.材料二提出,君子应审慎评估自身能力再任职,否则长期不胜任会转福为祸,这与材料一中“贤才需遇明主”的观点形成对比,主张积极适应时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
(2)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14.材料二举孔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司勋卢员外
李颀
流澌①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②。
秦地立春传太史③,汉宫题柱④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⑤。
[注]①流澌:冰块融化流动。②建章:汉建章宫,代称长安城。③太史:司马迁。④汉宫题柱:相传汉灵帝曾在殿柱上题“堂堂乎张,京兆田郎”来赞美大臣田凤。⑤西汉才子扬雄曾撰写《长杨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典故,用历史人物司马迁和田凤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才能。
B.颈联前句化用“鸿雁传书”说明路途遥远,后句则想象朋友深夜读自己书信的情景。
C.尾联诗人以扬雄自比,体现出强烈的自信,表达了希望友人推荐自己的真实想法。
D.本诗描写之景深幽静寂,语意表达委婉,前六句叙事和写景,为诗末意图做铺垫。
16.本诗首联虚实结合,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强读《醒世诗》,读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时,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情景相似。
(2)杜牧《阿房宫赋》中,善于运用比喻,如“ ”一句喻指宫女梳妆镜的光亮,“ ”一句喻指宫女的头发。
(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在门诊遇到就诊的患者,眼睛满是红血丝,问情况,都说是昨天熬夜玩手机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关灯后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但具体会有哪些危害又不是很清楚,这导致很多人对危害认识不到位。那么,经常关灯看手机( 甲 )?
①目前,一些研究表明,②很多人使用电脑超过一个多小时,③就会出现眼胀、眼痛等视疲劳症状,④这说明视疲劳的程度和电脑使用时长相关显著。手机屏幕比电脑更小,看的距离更近, A 用眼负担更重,更容易出现视疲劳。
通常结膜上的血管是处于“休眠”状态的,我们看不见。可一旦出现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休眠”的血管就会扩张充血,加速新陈代谢,形成我们能看到的红血丝。熬夜后眼睛红,其实是( 乙 ):“我很疲劳,需要休息。”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主要是由于眼球内压力太高,超出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导致视神经损害。眼压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眼球内房水循环。对一些本身眼球较小、房角又窄的人来说, B 关灯玩手机,瞳孔会在暗光环境下变大,就可能影响房水循环,从而( 丙 ),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发作时,不仅会眼痛头痛,还可能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18.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下列句子中的“容易”与文中加点的“容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闹情绪,不理智,就容易把事情办坏。
B.同学们很辛苦,但老师们也不容易。
C.这道题很容易,但是得分却普遍不高。
D.这篇议论文写得很通俗,容易看。
22.你的同桌经常熬夜玩手机,以致次日上课时眼部不适。请你根据以上信息,直接向他指明这样做的危害。要求语句完整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阳明在《传习录》谈到他的书法学习经历:我开始学习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是学到了字的形象,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不再轻易下笔,而是凝思静虑,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状和笔画,这样练习久了之后,开始慢慢通达书法之道。后来,先生总结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以恭敬的态度治学,而不是刻意追求结果的好坏。这不只适用于书法学习,还适用于青年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8月联考(开学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D 2.D 3.B
4.①教育体制:中学分科学习形成不同思维模式万通配资,阻碍文化与科技融合。
②政府管理:文化和科技平行管理,缺乏互动机制。
③社会活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发展主线和评价体系上存在差异。
5.艾达艺术创作体现科技在文化创作领域的应用,但人类文化创造主体地位不可动摇。AI创作依赖人类设定和算法,缺乏人类创造力、情感体验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只能起辅助作用,人类才是文化创造主体。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从产业角度分析融合障碍与发展路径,材料二聚焦AI时代人文精神的主导性。二者共同指向"科技为用,人文为本"的核心命题,强调在数字化浪潮中必须坚守人类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融合壁垒。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不能完成”错误。依据材料一“传统文化经营单位由于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完成适应网络新经济的文化转型发展任务”可知,是“难以完成”而非“不能完成”,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B.“发展势头迅猛”错误。依据材料一“科技型企业……积极尝试网络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可知,并未提及“发展势头迅猛”,属于无中生有。
C.“但有助于培养兼具理工与人文思维的人才,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错误。依据材料一“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从中学开始就实行分科学习,这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道路,由此而形成了理工科出身的聚焦思维模式和人文社会学科出身的个性化、发散思维模式,这从人的行为观念上影响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说明这种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兼具理工与人文思维的人才,也不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AI可替代人类完成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只需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决策也无需人类智慧参与,人类主体性无关紧要”错误。依据材料二“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基于人类的伦理道德标准,需要人类基于文化素养和道德伦理来完成。AI可以提供数据支持,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人类的智慧”可知,AI不能替代人类完成对内容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决策也需要人类智慧参与,人类主体性至关重要。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探讨了科技与人文融合面临的挑战,如确保人文精神主导地位、人类在文化创新和传承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数据隐私保护、文化认同与技术依赖的平衡等伦理与安全问题,同时也提及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如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
A.“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新路径”,材料二不仅讲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更侧重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挑战与对策,该选项片面。
B.“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挑战与对策”,准确概括材料二内容,正确。
C.“AI时代的人文精神主导地位”,只是材料二部分内容,不全面。
D.“数据隐私保护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只是材料二部分内容,不全面。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教育体制障碍:中学分科学习形成理工科的聚焦思维模式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个性化思维模式,从行为观念上影响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②政府管理障碍:文化和科技采用平行管理方式,缺乏互动机制,阻碍了二者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
③社会活动障碍:文化事业注重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二者在发展主线和评价体系上存在差异。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人类主体性不可替代:艾达虽能进行艺术创作,但其创作过程依赖算法和已有数据,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真正的情感共鸣(材料二强调“人类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AI的辅助性作用:艾达承认“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艺术世界”,但明确表示“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印证了材料二中“AI在人文领域仅起辅助作用”的观点。
人文精神的主导性:艾达的创作仍需“决定概念”和“思考表达内容”,说明其仍受人类设定的框架约束,符合材料二“人文精神应引导AI技术发展”的论断。
6.A 7.A
8.①小说通过石云彪试图哄走雪无痕,后来想击毙雪无痕,最后留下雪无痕参战的叙写,烘托了石云彪的重情重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②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坚定与石云彪对国家的忠诚不渝、舍生忘死相映衬,使文本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貌。
③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超越生死,与战士“宁死不退”的精神高度契合,深化了主题。
9.①战场,即环境,《历史的天空》的战场在“812高地”,充满炮火硝烟;《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②战争,即情节,《历史的天空》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是伏击战、胜利战,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气息。
③战士,即人物,《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不怕牺牲、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一群由持家守家、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转变而成的女战士。
【导语】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的英勇与牺牲精神。作者徐贵祥以石云彪和雪无痕为中心,刻画了战场上的悲壮与忠诚,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至深。整体上,这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色彩的作品。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错误。开篇“日军开炮了”已明确战斗开始,后文“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进一步说明战斗已在激烈进行,炮弹爆炸并非“营造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而是营造出战事渐逼渐紧的紧迫感。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错误。小说整体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没有从“有限”到“全知”的视角变化。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①烘托人物形象:通过雪无痕“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的忠诚与坚定,烘托石云彪的重情重义和英勇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强化悲壮氛围:雪无痕与石云彪的互动,一个想方设法地赶,一个坚定不移地留,增强了文本的悲壮感和情感张力。
③深化主题:雪无痕面对手枪时“没有胆怯,没有惊恐”“表情平静坦然”,它的宁死不退与战士的精神高度契合,突出了忠诚与牺牲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战场:《历史的天空》直接描写812高地上惨烈的战斗场面,炮火的轰鸣、飞溅的碎片、弥漫的硝烟,突出战争的残酷;《荷花淀》则淡化战场,侧重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描写。
②战争:《历史的天空》聚焦战士的英勇奋战,无惧牺牲,如石云彪无畏无惧、殊死战斗,聚焦敌我双方的正面硬刚,充满血腥与悲壮;《荷花淀》核心情节是水生嫂等妇女意外遭遇日军,配合丈夫们展开伏击战,战斗以我军胜利、妇女们成长告终,充满生活气息。
③战士:《历史的天空》中石云彪始终保持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铁血意志,主动以身殉国,是抗日战争中职业军人担当的缩影;《荷花淀》水生嫂们从在家织席、送丈夫参军的传统妇女,到学会划船、配合伏击的主动参与,描写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觉醒。
10.BDG 11.D 12.D
13.(1)君主想要治理好国家,臣子以贤明的才能辅佐他,君臣的志向和行为相合,那么他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就是理所当然的。
(2)君主不需要他们的言论,废弃他们,他们心中也没有怨恨,这是双方互不钦慕啊。
14.①证明时运不合则难遇明主;②强调“待合而行”的重要性。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遇”与“不遇”的命题展开深刻探讨。材料一以历史人物对比为镜,揭示贤才际遇的双重性:既取决于君主贤明与否,又受制于时代特性,提出“道同而遇异”的辩证观。材料二则从君子立身处世的角度,强调“时合”的重要性,以孔子周游列国却仅止司寇为例,指出个人才能与时代需求的契合才是真正的“遇”。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君子不处在侥幸的境地,不做苟且之事,一定要审察自己的才能然后才接受官职,接受官职然后才行动。
“幸”作“不处”的宾语,“苟”作“不为”的宾语,且“不处幸”和“不为苟”结构相同,形成对称,应各自独立成句,所以“幸”后B处和“苟”后D处应断;
“审诸己然后任”与“任然后动”句式结构相同,形成对称,应各自独立成句,中间G处应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句意:有的人操行相同而侍奉的君主不同。/但听的人会听得更清楚。
B.正确。句意:这就是他们不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C.正确。显现/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北人无择却深藏不露。/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
D.“意思不同”错误。都意为“到……去”。句意:从齐国再到卫国。/于是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与材料一中‘贤才需遇明主’的观点形成对比”错误。材料二主张君子应审慎择机,避免侥幸,但并未与材料一观点形成对比。材料一强调“遇不遇。时也”,与材料二“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均认同时势对机遇的关键作用,两者核心观点一致。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趋舍”,志趣、取舍;“固”,本来;“宜”,适当。
(2)“须”,需要,采纳;“意”,心里;“是两不相慕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孔子才能卓越,弟子众多,但因时代混乱(天子失权、诸侯纷争),无法施展抱负。可见作者以此为例,证明时运不合则难遇明主。
②若时运不合(乱世愚者侥幸上位),即使勉强任职也可能招祸,呼应“君子不处幸”的观点。 可见作者以此为例,强调“待合而行”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人的操行品德是一贯贤明的,但做官的运气却不会总是顺遂。贤与不贤,取决于才能;遇与不遇,取决于时机。伍员和帛喜,都侍奉吴王夫差,帛喜受到尊重,伍员却被诛杀,这是操行不同而侍奉同一个君主的情况。有的人操行相同而侍奉的君主不同,也有遇与不遇的情况,伊尹和箕子就是这样。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同,伊尹做了相国,箕子却做了奴隶;这是因为伊尹遇到了成汤,而箕子遇到了商纣王。以贤明的才能侍奉贤明的君主,君主想要治理好国家,臣子以贤明的才能辅佐他,君臣的志向和行为相合,那么他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就是理所当然的;以贤明的才能侍奉昏庸的君主,君主不想要治理好国家,臣子以忠诚的行为辅佐他,君臣的志向和行为相违背,那么他不被君主赏识和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
以大才之臣,遇到大才之主,尚且有遇与不遇的情况,虞舜、许由、太公、伯夷就是这样。虞舜和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在唐尧的时代,都面见了尧。虞舜继承了帝位,许由却隐居山林。太公和伯夷都是贤人,都出自周国,都见到了武王。太公接受了封赏,伯夷却饿死了。贤圣之道相同,志向合拍,行为一致,虞舜和太公行为相合,许由和伯夷操行相违,这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出仕的时机不对啊。道有精粗之分,志有清浊之别。许由是帝尧的辅佐之才,却生在帝尧的时代;伯夷是帝王的佐命之臣,却出现在周武王的时代。他们都具有道德,都发扬仁义,如果君主实行道德,他们就会觉得不清高就不留下;如果君主推行仁义,他们就会觉得不高洁就不停止。这就是他们不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尧的治国之道混杂,舜的治国之道有污浊之处,武王诛杀残暴之人,太公讨伐暴虐之君,他们的治国之道都显得粗疏,行为举措都相同,这就是他们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所以虞舜统治天下,皋陶辅佐他治理政事,北人无择却深藏不露;禹统治天下,伯益辅佐他治理政事,伯成子高却辞去官位去耕种。并不是皋陶的才能超过无择,伯益的才能超过子高,然而皋陶、伯益被任用,无择、子高却退隐,这是因为被任用的人行为相合,退隐的人操行相违。退隐的人形势不同,即使自身受屈,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君主不需要他们的言论,废弃他们,他们心中也没有怨恨,这是双方互不钦慕啊。
材料二:
所谓“遇”,就是相合。时机不相合,必须等待时机相合再行动。所以比翼鸟死在树上,比目鱼死在海里。孔子周游列国,两次求见当世的君主,从齐国到卫国,所见的国君有八十多个。向他行弟子之礼拜他为师的有三千人,其中学有所成、通达事理的有七十人。这七十人,大国之君得到其中一人任用,就可以做他的老师,不能说是没有人才。孔子凭借这些人才游说,却仅仅做到鲁国的司寇,这是因为天子时常不任用贤人啊,诸侯时常大乱啊。乱世就会使愚昧的人多有侥幸,侥幸就一定不能胜任他的职位了。担任官职长久却不能胜任,那么侥幸就会反过来变成灾祸。他侥幸得到的官职大,那么灾祸也大,而且灾祸不只是降临到他自己身上。所以君子不处在侥幸的境地,不做苟且之事,一定要审察自己的才能,然后才接受官职,接受官职然后才行动。
15.D
16.①前句实写诗人寄发此诗信的时间、地点和气候,当时正值岁末,冰雪未融,河水里还流动着冰块。②后句虚写,想象信件在“草色新年”之际才会到达京城,转到朋友的手中。③首联虚实结合,通过腊月至新年的时序转换,折射盛唐文人以诗文求仕的普遍心态。
【导语】李颀《寄司勋卢员外》借春景与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期望。“流澌腊月下河阳”以河冰消融喻书信传递,“汉宫题柱忆仙郎”借古喻今祝友人仕途。尾联“早晚荐雄文似者”,寄寓对其未来成就的殷切希望,情感真挚含蓄。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D.“本诗描写之景深幽静寂”错误。根据诗中“下河阳”和“千门雪”可知,本诗描写之景应是“雄浑壮阔”。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流澌腊月下河阳”,诗人以“流澌”点出冰块正在融化的时节,明确交代了寄信的具体时间——岁末腊月,地点在“河阳”,气候寒冷,冰雪未融。这是对现实情境的真实描写。
②“草色新年发建章”,此句并非当下实景,而是对未来的想象。诗人设想当新年草色初发之时,信件才将送达长安城(建章宫代指),朋友才能读到自己的诗文。这是典型的虚写手法。
③通过“腊月”到“新年”的时间转换,将现实与想象融合,不仅增强了诗意的时空张力,更折射出当时文人借诗文求仕、寄托仕途期望的普遍心态,含蓄而深刻。
17.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岫、倦、荧、卉、蛰。
18.甲:会对眼睛造成哪些危害
乙:你的眼睛正在提醒你
丙:导致眼压突然增高
19.(1)语句②,修改为“很多人使用电脑超过一个小时”或“很多人使用电脑一个多小时”。
(2)语句④,修改为“这说明视疲劳的程度和电脑使用时长显著相关”。
20.A因此 B如果
21.A
22.示例:①熬夜玩手机不仅会导致眼胀、眼痛,
②严重的话还可能诱发青光眼这种致盲性眼病,
③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上文说人们对关灯后玩手机的具体危害不清楚,紧接着提出疑问,自然这里的问句应与玩手机的危害相关,因此甲处可填“会对眼睛造成哪些危害”。
乙处,冒号后的内容为“我很疲劳,需要休息”,关键在于这个“我”指谁;从上文可知,“我”应该指眼睛,因此乙处可填“你的眼睛正在提醒你”。
丙处,第四段首先介绍了青光眼的成因,即眼压过高,而眼压又与房水关联。丙处前文讲房水循环,后文谈青光眼发作,那么丙处的语句应与眼压升高有关,再结合语境,丙处可填“导致眼压突然增高”。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语句②,“超过”和“多”重复,可删去任意一个。故修改为“很多人使用电脑超过一个小时”或“很多人使用电脑一个多小时”。
(2)语句④,语序不当,“相关显著”应是“显著相关”,故修改为“这说明视疲劳的程度和电脑使用时长显著相关”。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A处,前文提到“手机屏幕比电脑更小,看的距离更近”,这是在对比手机与电脑的使用条件,指出手机在屏幕尺寸、观看距离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增加用眼负担;后文则得出“用眼负担更重,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的结论。前后文是因果关系,故可用“因此”。
B处,前文限定了特定人群“本身眼球较小、房角又窄的人”,后文描述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关灯玩手机,瞳孔会在暗光环境下变大,就可能影响房水循环……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故可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
2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容易”表示导致某事发生的可能性变大。
A.表示导致某事发生的可能性变大。
B.表示生活或工作状况顺利。
C.表示难度小。
D.表示易于做某事(不费事)。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①材料提到手机屏幕比电脑小、观看距离更近,用眼负担更重,更容易出现视疲劳,且大部分人用电脑超过一小时就会有眼胀、眼痛等视疲劳症状,由此可提炼出“熬夜玩手机会导致眼胀、 眼痛”这一要点。
②材料指出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特定人群关灯玩手机可能影响房水循环,引发青光眼急性发作,所以能得出“可能诱发青光眼这种致盲性眼病”这一要点。
③材料明确说明青光眼急性发作可能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而能得出“对视力造成不可逆 的损害”这一要点。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王阳明学习书法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治学道理:真正的学习不在于表面的模仿,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专注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道理。
首先,材料展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学习进阶。王阳明最初只是机械地临摹字帖,虽然能写出相似的字形,却始终无法掌握书法的精髓。这就像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却不解其意。这种停留在表象的学习,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材料强调了“凝思静虑”的重要性。王阳明后来改变方法,先在心中构思字形笔画,这种“心摹”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就像解数学题时,与其盲目套用公式,不如先理解题目本质,思考解题思路。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材料点明了“恭敬治学”的核心态度。王阳明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的成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专注、严谨的态度。就像科学家做实验,重要的不是实验结果的好坏,而是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之心。这种态度,才是支撑一个人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很多年轻人渴望快速成功,却忽视了脚踏实地的积累。王阳明的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来自对学习本身的专注与热爱,而非功利性的结果追求。
写作时,开头可以引用王阳明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学习应当保持恭敬专注的态度,而非急功近利追求结果。中间部分可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分析王阳明书法学习方法的转变,说明专注思考比机械模仿更重要;其次联系当代青年学习现状,指出浮躁功利的学习态度带来的问题;最后延伸到其他领域,如科研、艺术等,论证专注态度对创新的重要性。结尾可升华到人生层面,强调以恭敬之心对待学习和成长,方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立意:
1. 治学贵在用心不在速成。
2. 恭敬之心是学习之本。
3. 静心思考是走向通达之道的关键万通配资。
发布于:广东省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